早上,正在收拾郵件的杜登文師傅準備出發,開始為期三天的深山郵路。
  
  崎嶇山路,杜師傅已經走了14年。
  
  今天有時間,杜師傅在養老院打了個盹,與這裡的老人拉拉家常,談談心。
  
  經常行走於山林,對於那些蘑菇或者野果,康心勇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紅網常德站10月31日訊(分站記者 黃剛)10月下旬的壺瓶山鎮四面環山,綠水流淌而過,這裡的氣溫比周邊鄉鎮要更低些。在這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深處,活動著一群身穿綠色衣服的“大眾情人”。正是他們的堅守,讓大山深處的村民“走”了出來。讓山外的聲音進入了他們的世界。
  連綿的壺瓶山脈,至今仍保留著常德地區唯一的一支步班郵路。山區的郵路道路崎嶇,臺階綿延,九曲十八彎,周邊住戶達10000餘戶,50000餘人。路不能走,自己用雙腳趟出一條路來,河不能過,自己搭起吊橋扶著欄桿過河,山不能下,自己架上天梯,垂直而下,只為了那一封封家書。“綠巨人”用自己的一雙腳堅持著走完最後的一公里。
   徒步60公里只為一封郵件,它到了,我才會安心。
  石門縣郵政局壺瓶山支局服務區域1113平凡公里,服務人口5萬多人,郵路全長1165公里,一共分為七個段,其中步班郵路7條,總長度319公里,1個鄉郵員負責一個或者幾個段,一個星期才能跑完。
  康心勇,是壺瓶山郵局年齡最小的一位鄉郵員了,今年29歲的他已經有了6年的工作經驗。他負責東山峰段,全路段有140公里,車行只能走80公里,剩餘的60公里全部需要康師傅一步一步走完。“乾我們這一行,就是要把村民的包裹、信件早一點安全送到。”平時話語不多的他有點害羞。
  為了能夠體驗一下深山郵路,記者跟隨郵路一起出發。早上五點鐘從壺瓶山鎮上出發,沿著盤旋的山路一路顛簸一路行,由於大山深處氣溫比較低,“山裡冷必須要帶上這些裝備。”康心勇的所有裝備就是一頂厚實的頭盔,一副厚手套,一件厚棉襖以及一件厚毯子。
  今天要給最遠處的孫材民送一封信件,車行南山二片,康師傅只能將摩托車停在一戶居民家中。“我的摩托車就放在這裡,跟自己家裡一樣。”隨後,康師傅整理好了所有郵件,開始了這一次的大山步行之旅。
  這條郵路,康心勇已經走了不下千次,由於個子矮小,每次上山,他都會選擇一根結實點的棍子,作為自己一路上的伴侶。“今晚上要在一戶居民家借宿了,明天下午才能將信件送到。”
  在問到是否可以將信件寄放在村支書家裡的時候,康心勇想了一下說,“如果村民忘記拿了,或者村支書忘記告訴村民,那就好耽誤別人的事情,這樣不好。它到了,我才會安心。”
   孤單郵路,累了坐會兒,渴了喝幾口溪水,吼上幾嗓子,繼續上路。
  整個壺瓶山郵政支局步班郵路上最為險峻一處郵路當屬水桶寨天梯郵路了。郵遞員為了能夠下到懸崖下方的5個村莊,只能通過天梯,一步步緩慢地爬行。
  “水桶寨天梯”位於懸岩峭壁上,是一截連接著一山與另一山的木梯子,木製的梯子已經開始腐朽,全長23步,垂直向下,再加上兩側全是懸崖峭壁,令人心驚膽戰,稍有不慎就有跌下山崖的危險,杜師傅正是這條郵路的負責人。
  “第一次過天梯,心裡怕得要命,還好有兩個村民看著,我在中間,他們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我才剋服心裡恐懼慢慢地挪了過去。”杜師傅回憶起開始幾次過天梯的情景。
  杜登文告訴記者,天梯上有5個村,住著近百戶人家,他們無法得知外面的世界,只能等著我帶來的外界信息、生活用品,而這條天梯路則是最近的道路。
  說起路途最辛苦的事情,杜師傅一口否決了天梯,行走懸崖峭壁等說法。“主要是孤單,有時候整條路幾個小時看不到人影,憋得慌。”
  “悶的時候,就自己唱支山歌給自己解解悶,逗逗樹林子里的鳥,累了席地坐會兒,渴了喝幾口溪水,吼上幾嗓子。想想前面還有村民等著自己的包裹,又有力氣了,背上包裹信件,繼續上路。”
   堅持14載,多了一群乾兒女,多了一些牽掛,更多了一些嘮叨。
  今天,在壺瓶山中心小學讀書的於霜林很開心,因為她的乾爸爸杜登文今天會來學校看她。早早的,杜登文就去集鎮上買了一個書包,一個文具盒以及一支鉛筆,“她的書包早就壞了,承諾瞭如果她考試考得好話,就會作為獎勵,我欠她的東西。”杜師傅說著笑了笑。
  談起與小於的相識,杜師傅還記得當時見到於霜林時候的樣子,那是在2013年,他去官查村送郵件的過程中路過得知,她的爸爸有精神病,媽媽離家出走,奶奶腿腳不便,全家只是靠著已經80高齡的爺爺生活。
  “她太可憐了,需要幫助,於是我現在就一個人先資助她讀完小學,讓她以後能夠走出大山。”
  於霜林只是他的一個乾女兒,14年以來,他與這片地兒的鄉親們熟稔起來,一路上,與他熱情打招呼的鄉親比比皆是,每走到一戶村民家裡,不管有沒有郵件,鄉親們都會扯著他坐一坐,拉一拉家常。哪裡有困難,只要他能夠幫上忙,總是忍不住幫上一把。“人熟了,幫一把應該的,何況還是我們這種職業要求的呢。”
  壺瓶山支局鄉郵員們在下鄉走訪送郵件的過程中,都漸漸的將路途變成了愛心之旅。在這大山裡,信息閉塞,電視、廣播信號差,報刊和信件成為了我們瞭解外界最重要的渠道,鄉郵員成了大山與外界聯繫的主要橋梁。“他們還經常為我們捎帶油、米、種子等一些生產生活用品,大家都很喜歡他他。”南北鎮清官渡村村民萬繼黨說。
  清官渡完小是一所傍山而建的學校。該學校總共只有120來人,對於該學校來說,最缺的不是學生,而是書籍。康師傅負責這條郵路,他成為了孩子們的希望。
  “每次孩子們看到我過來,就會問我是不是又給他們送書來了,我一回答是,他們就手舞足蹈地歡呼起來。”康心勇有些得意的說到。據清官渡完小校長田啟坤介紹,學校離賣書的地方很遠,正是有了康師傅和郵政局的愛心之路,學校才建起了愛心書屋,目前學校藏書近200冊,能基本滿足孩子們課外閱讀的需求。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書看,去年上半年,康師傅向壺瓶山郵政局的領導反映了學校情況,局裡立即行動,在清官渡完小建起間愛心書屋。壺瓶山郵政支局支局長王海軍還說,今年,他們還與30個兒童結對幫扶,讓愛心之路傳承下去。
   路會越走越寬,化作大山裡的天使,堅守最後一公里。
  有時候,別人會問我值不值得,為幾封信跑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今年43歲的張延庭總會耐心的跟別人說這樣做值得,“村裡都是老人,他們與外界就這點聯繫,我們是乾這一行的,必須要堅守在這裡的。”
  見過“大世面”的康心勇,年輕時候去過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但是,在幾經周轉之後,他回鄉,當起了一名鄉郵員。其實,開始還有點不自在,在同學面前總覺得沒見過世面。但是現在我很自豪,幹得很開心,“想想那些學校的孩子們,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真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在2009年準備退休的杜師傅,因為某個同事調離,缺少鄉郵員,他又主動留了下來。他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鄉郵員,對這一路老百姓早有了感情,捨不得。”杜師傅的妻子高漢珍偷偷地告訴記者:“我也曾經勸過老杜,讓他和我一起種茶、種煙草,不用跋山涉水、擔心害怕,收入比這要高,但他喜歡這份工作,丟不開,我只能尊重他的選擇。”
  大山深處,1165公里郵路,一個郵政支局,5個漢子成為了連通外界的“信息路”、傳遞親情的“幸福路”和服務群眾的“惠民路”,正如常德市郵政分局辦公室主任王為民所說的,他們將報刊、信函、匯款送到千家萬戶,送去了對孤寡老人、貧困兒童的拳拳愛心,一路艱辛,一路真情,敘寫著一個個感人故事。他們用自己的雙腳,踏實地走出了一條民心路,走完了最後一公里,成為了這條路上的愛心天使,讓愛心在大山深處生根發芽。  (原標題:壺瓶山裡“綠巨人”一雙腳趟出來的愛心郵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32ifgwz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